Chinese Language
中國語文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中國語文科適用
實用之用 : 實用文練習匯編
作者:MC Chiang
由馬天威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第一版:2024 年 3 月
ISBN 978-962-296-107-4
本書簡介
根據考評局 2024 年中國語文科實用寫作考核大綱編寫而成。
根據 6 大文體設題,共設有 12 份練習卷。書信、建議書、報告、演講辭、評論、專題文章,一應俱全。
參考昔日高考實用文試卷、文憑試樣本試題設題,鉅細無遺地展示各種實用文情境,讓考生極速全面了解實用文考核大局。
設有完整試卷、詳盡評卷參考,每篇練習更備有利用獨門技巧「16 句結構學」所寫成之示範文章,詳盡示範思維構想、造句譴詞,讓同學得以利用系統方式,生成完美文章。
目錄
試題練習
練習一 【公函:早讀時間】
練習二 【投訴信:謝師宴】
練習三 【私人書信:勸勉戒煙】
練習四 【建議書:圖書館問題改善】
練習五 【建議書:微小說創作比賽】
練習六 【調查報告:學生情緒】
練習七 【檢討報告:音樂學會】
練習八 【演講辭:「減肉」計劃】
練習九 【演講辭:疏忽照顧】
練習十 【評論:追星文化】
練習十一 【專題文章:特殊學生】
練習十二 【專題文章:茶餐廳文化】
答題簿
練習一 【公函:早讀時間】
練習二 【投訴信:謝師宴】
練習三 【私人書信:勸勉戒煙】
練習四 【建議書:圖書館問題改善】
練習五 【建議書:微小說創作比賽】
練習六 【調查報告:學生情緒】
練習七 【檢討報告:音樂學會】
練習八 【演講辭:「減肉」計劃】
練習九 【演講辭:疏忽照顧】
練習十 【評論:追星文化】
練習十一 【專題文章:特殊學生】
練習十二 【專題文章:茶餐廳文化】
評卷指引及文章示範
練習一 【公函:早讀時間】
練習二 【投訴信:謝師宴】
練習三 【私人書信:勸勉戒煙】
練習四 【建議書:圖書館問題改善】
練習五 【建議書:微小說創作比賽】
練習六 【調查報告:學生情緒】
練習七 【檢討報告:音樂學會】
練習八 【演講辭:「減肉」計劃】
練習九 【演講辭:疏忽照顧】
練習十 【評論:追星文化】
練習十一 【專題文章:特殊學生】
練習十二 【專題文章:茶餐廳文化】
實用文格式篇
導論
格式項目
上款
標題
署名
私函祝頌語
公函祝頌語 / 後稱式受文者
團體職位身分、下款
日期
各文體格式要求一覽
私人書信
公務書信
建議書、報告
演講辭
文章
散文賞析與寫作 (增訂版)
作者:楊興安
增訂版:2016 年 9 月
ISBN 978-962-7326-98-4
本書簡介
本書《散文賞析與寫作》原書為《中學作文與散文欣賞》,在該書〈後記〉中說:「其實學寫文章最簡單而又最便當的方法,便是欣賞別人的好文章。尤其是描述相同對象的,同類的文章。在一併比較之下,參悟別人怎樣有豐富的素材,邏輯的思路,層層進展的氣勢韻味,從中吸取營養豐潤自己尋撥的途徑。這種刺激性、自發性的學習,總比迷戀教條、守則這類方法好得多。」可見本書原意便是引導年輕人寫好文章。
今日社會愈來愈重視中文,但在比例上能撰寫文章的人愈來愈少,當然有許多社會因素。而中文的應用受電視影響,愈來愈口語化是其中主要原因。中文自來便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分別,學好中文其實是指學好書面語。因中國土地員幅廣袤,有數之不盡的方言和地方語,各自精采。而打通上下古今,用以溝通四方八面的工具卻是書面語,這便是我們要好好學習寫書面語文章的原因。
本書除對原書作出增刪修訂之外,讀者的閱讀角度亦有所改變。原書以既定的題材,帶出相關的例文以為欣賞。現今則以賞析為主調,著重賞析例文精到成功之處。縱觀現今社會上可見文章極多,林林總總,但對文章批評賞析的讀本卻鳳毛麟角,本書頗算獨樹一幟。這次增刪,除了改用多兩篇作者文稿外,還新寫兩章。一是「作者短文構思八則」,一是「剖析近年會考作文命題」。相信會對參加作文考試的年青人有幫助。
目錄
作文導論一 散文欣賞和寫作關係
第一章 描寫文
氣象的描寫
季候的描寫
秋蟲的描寫
花卉的描寫
欣賞的描寫
建築物的描寫
湖光山色的描寫
作文導論二 詞語和文句的複習
第二章 記敍文
自述
日誌
紀遊
宴聚
故事
節日
作文導論三 語體類型和文章格調
第三章 抒情文
天倫之愛
舊地重遊
繫念傾訴
時日傷逝
抑鬱吐志
雅逸閒情
春暖花開
作文導論四 修辭淺談
第四章 論說文
物品說明
事態說明
人物評介
書評
說服
辯論
評論
作文導論五 掌握寫作技巧
第五章 短文創作構思八則 楊興安作品選
蠟燭
援手
輕風吹我心
清風偶遇
貧乏而富足的童年
無償傳藝的書法大師
不朽中國魂
藍天白雲
作文導論六 剖析近年中學文憑試作文命題
作文考試技巧
二零一二年文題一
二零一二年文題二
二零一三年文題一
二零一三年文題二
二零一四年文題一
二零一四年文題二
二零一五年文題一
二零一五年文題二
二零一六年文題一
二零一六年文題三